近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中小学生工作报告,其中提到了中小学生睡眠情况的规定,规定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将纳入学校检测考核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组成课题组来研究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情况,来看看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为什么存在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
一、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将勤奋好学等同于熬夜苦读
勤奋刻苦,是我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学习态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是对此形象的写照。直至今日,很多家长、教师、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更高的排名,依然信奉“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但实践中,不少人将勤奋好学等同于熬夜苦读,不仅效率低,而且影响睡眠。一些学生给自己心理暗示,认为只有延长学习时间、熬夜苦读才能证明自己的刻苦,却忽略了睡眠问题。同时,在不少家长、教师、学生的观念中,考上大学即意味着痛苦的学习生涯的结束,使我国教育出现“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进一步影响中小学生睡眠。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不少地区的高中生睡眠时间不达标,盲目牺牲睡眠时间追求高成绩的现象很普遍。
二、校内外课业负担较重,挤占中小学生睡眠时间
PISA测试的数据表明,我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全世界最长的,每周阅读时间达57小时,远超OECD平均水平(44小时)。而我国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按照上述标准,小学生、初中生作业时间超标的比例分别为82.7%、93.3%,有44.0%的高中生每天作业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作业时间挤占睡眠时间的背后,是政策执行不力、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氛围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1、减负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
具体表现为:
(1)以文件落实减负要求;
(2)选择较低年级的学生减少课业要求;
(3)以兴趣班、补差、提高之名举办课后补习等;
2、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过分强调竞争
课程设置偏科,主课、周课时超标严重,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教师对“减负”的理解不到位,无法在课堂时间内达成预定教学目标,加重学生课后负担。分班、教师绩效评价、师生参与校园决策等学校管理模式,加重学生的压力感;
3、让学生减轻负担、保证足够睡眠的社会氛围尚未建立
一方面,个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仍单凭分数评价和考核学校,家长和社会仍简单依据重点大学升学率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更加聚焦知识性教学,通过刷题提高学生成绩。
另一方面,部分家庭有晚睡的环境和睡眠习惯,严重挤压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4、生活方式改变,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较强,影响作息时间的安排
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64.4%的学生拥有个人专属智能电子产品,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该比例分别为50.7%、64.6%、77.4%。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直接挤占睡眠时间,打扰规律的作息安排,特别是晚上使用电子产品会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潜伏期延长。
三、睡眠质量不高,进一步压缩有限的睡眠时间
入睡困难、失眠等睡眠质量问题,将中小学生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进一步压缩。课题组分析:
1、人际关系困扰等情绪行为影响中小学生睡眠质量
已有研究表明,情绪行为与睡眠具有高度相关性,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将导致睡眠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面临同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容易产生失眠等睡眠质量问题;
2、运动时间不足影响中小学生睡眠质量
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研究表明,运动时间大于1小时的学生,睡眠时间更为充足。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每天运动时间大于1小时的中小学生仅占12%,高压的学习环境得不到缓解放松,不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3、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影响中小学生睡眠质量
奶茶、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受中小学生喜爱,长期摄入使学生处于长期神经兴奋状态,导致失眠。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的疲倦,长期失眠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工作学习力不从心等不良后果。
一、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勤奋观
通过熬夜的方式,以牺牲睡眠时间换取高分数,并不是正确的勤奋。需要引导学校和家长树立科学的勤奋观,正确看待睡眠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避免牺牲睡眠时间换取好成绩。为此,课题组建议:
1、引导学校更多将学生作为成长发育中的人来看待,在保障学生身体发育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学生的身心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合理分配时间;
3、帮助、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基础的高效学习方法,做好时间管理,高效率地利用时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真正的勤奋。
二、建立对学校的预警和问责机制,降低学生课外负担
对此,课题组有四点建议:
1、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收集学生和家长关于睡眠不足、作业过多等方面的情况,对问题学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及时监督整改。对违背学生身心健康、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进行问责;
2、定期对学生睡眠情况进行监测,并向学校和家长公布。向学生睡眠充足、学业水平较高的学校取经求教,分享经验,总结其合理的做法并予以推广;
3、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4、切实落实就近入学原则,确保学生住所与学校之间的合理距离,减少因上学路上时间过长而造成的睡眠时间不足问题。
三、以提高睡眠质量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睡眠习惯
儿童越早形成稳定的睡眠周期,越能促进大脑发育、避免精神症状,这需要各方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课题组建议:
1、政府部门提供提高学习效率的指南和准则,调动专家与社会资源,创建线上健康宣教平台,指导健康睡眠、均衡饮食、合理运动、良好习惯等;
2、发挥医疗人员、心理学家、社工等社会资源的作用,指导家长改善家庭睡眠环境、养成科学睡眠习惯;
3、学校向学生提供心理、睡眠咨询的服务。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引导家长发挥好日常督促、鼓励与陪伴其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的家庭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提高睡眠质量。
据了解,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成为教育部 2021 年工作要点之一。
陈宝生部长解释称,作业管理上,对各学段作业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
对于睡眠管理,陈宝生指出,要把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划出来,研究学校的发力方式,提出学校怎么配合家长的具体方式。要监测考核,总的要求是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按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发育过程中平均睡眠时间标准来考核。
对于手机管理,陈宝生明确,要疏堵结合、对症下药,直面差异、分类管理,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要把学校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片静土,还学校安静的读书氛围。"
同时陈宝生认为,课外读物和教辅管理同样是个大问题。"要以推荐目录为主,注重内容管理和推荐方式的管理,具体用什么东西由家长去选择,教育部门主要是把好关。"
此外,陈宝生在讲话中还强调了体质管理。在他看来,健康的体质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这件事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体育教育,要作为学校管理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附件: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情况
网友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