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双十一都是大家拼命抢抢抢的时候,很多限量的东西一般到了付款那个界面就显示没货了非常受打击。以前大家都认为双十一是女人的节日但是最近几年男性的购买力蹭蹭往上涨,鞋子、衣服都是最受欢迎的,毕竟确实比平时便宜而且淘宝还有减满的活动。理性看待双十一消费不要妖魔化。
又到一年“剁手”季,今年的你还做“断臂维纳斯”吗?有调查显示,18.8%的消费者已经打定主意今年双十一不花一分钱,而在消费金额超出两万元的群体中,女性竟还不到男性一半。
《维度》近日联合腾讯理财发布有关双十一消费情况调查,数据显示,19.4%的95后在美妆护肤品类中花钱最多,几乎是60后的4倍。同时,年轻人更愿意为品牌附加价值买单,95后也是所有年龄段中在买衣服方面花钱最多的群体,占比36.32%,比60后高出一成多。(11月8日中新经纬)
客观地讲,在是“双十一”来临前是否做“断臂维纳斯”,《维度》的调查有喜有忧,可谓“喜忧参半”。不过,“喜”的地方还是显得更多,如有18.8%的消费者称今年“双十一”不会购物,如以前在“买买卖”上一直“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超过两万元消费金额不到男性的一半。
但这并非是号召大家抵制“双十一”,是想提醒一下切莫盲目购买,而是要理性消费。否则,就会像以前不少“剁手党”那样,疯狂过后,再过苦日子。
从调查看,“双十一”期间不花钱的人群中,每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群占比超三成。而排在第二位的是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人群,占比28.41%。这呈现出两个极端,收入不理想,如果还参与其中甚至“买买卖”就是欠理性的表现。
可在前几年,这些收入相对较低的人们,不也是兴奋地参与到“狂购节”之中?更悲催的是,潇洒地花完钱, “双十一”后的日子不得不“苦熬”,真是得不偿失。
可以预期的是,今年“双十一”过后,各网络平台商家势必赚得盆满钵满,销售额很有可能再创新高。但是,从目前各机构的调查结果来看,“双十一”的热度已不大如从前,不少人表示不参与,或有选择地参与,且花钱也不会比以前更“疯狂”。
今年是“双十一”的第十个年头,漫长的日子过后,不少人开始重新反思这个“人造”节日的利弊,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如令人一头雾水的优惠规则,抢拍商品的“套路”,以及各种猫腻甚至欺诈。
当然,“双十一”的正面效应还是很多,是中国人消费潜力的一次集中释放,极大促进了消费,展现了无限的市场消费活力,为提振消费信心有着积极的一面。这在市场消费学上也说得通。要是利用好,无疑将激发潜在的市场活力,为市场的供需平衡做出贡献。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双十一”依旧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仍有46.1%的消费者认为如今的“双十一”已经变味,纷纷表示噱头大于实际。还有6.7%的人对“双十一”表现出强烈抵制态度,另有16.1%的人坦言,参加“双十一”本意是想省钱,但现在反而因为囤货造成了浪费。仅有8%的消费者认为“双十一”的优惠力度够大。
近一半的人认为“双十一”已经变味,值得重视。这表明,在“双十一”来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其中肯定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也提醒监管部门,及时规范并加大监督力度,切莫让“狂购节”期间变成消费投诉的高峰期。
事实上,“双十一”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十年的时间不算短了,无论是商家、消费者还是监管部门,都该对此有所反思。消费者变得更冷静、更理性,这值得称赞。而对监管部门来说,更该与时俱进,在常规监管的同时,拿出一套更有效的办法来。
可见,不少人对“双十一”的态度有所改变,尤其众多低收入者,不再盲目“买买卖”甚至干脆放弃,这既是一个值得欣慰的事,也的确值得反思。“双十一”被称为“狂购节”,可是,如果一旦真的变成疯狂,就有可能失去理性,偏离正轨。由此,不再“狂购”不会降低“双十一”精彩,理性而规范的“双十一”同样精彩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