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儿童文学》这类杂志,它是陪伴着我们成长的书籍。小时候妈妈不在身边,是它陪你走过了一段又一段时光,任岁月变迁,它依旧在那里,静静等待。迄今为止《儿童文学》已经创立五十五周年了,真是了不起。
2018年9月15日,恰逢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举办期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旗下《儿童文学》杂志在武汉举办了创刊五十五周年作品诵读会活动。
此次诵读会上,作家诵读、编辑诵读和小读者诵读三个环节依次亮相,其中作家诵读环节特别邀请到了董宏猷、黄春华、新月姐姐、玉米风铃、周羽、贾为等知名作家亲临现场,深情诵读他们曾在《儿童文学》杂志上发表过的作品;
《儿童文学》杂志的编辑们则选择诵读自己责编的各种佳作,到场的小读者选择诵读自己喜爱的名篇作品。
《儿童文学》杂志于1963年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创办,至今已有五十五年的历史。
创刊伊始,在茅盾、冰心、叶圣陶等前辈作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定下了办刊宗旨:
刊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少年儿童的品格情操,培养儿童文学作家,繁荣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
《儿童文学》杂志始终秉承优良传统,一直以少年儿童为本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纯文学宗旨;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办刊方向,不仅刊出一大批有持续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还大力培养儿童文学作家队伍,搭建坚实的创作梯队。
《儿童文学》名家云集,精品荟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的童年时光,联系着几代人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50余年的光阴里,《儿童文学》杂志由当年不定期出版的丛刊,成为现在定期出版的周刊;
从当年的杂志编辑部,升格为现在的中少总社儿童文学中心,不仅出版杂志,而且出版图书,成为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一块高地。
《儿童文学》杂志从一棵树苗,长成了一棵大树,又从一棵大树,铺展成一片树林。
2006年初,《儿童文学》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精心的前期准备,当年7月由月刊改成了半月刊,以高雅轻灵、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引领少年儿童的阅读。
《儿童文学》半月刊期发行超过80多万册,带来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基于《儿童文学》半月刊的办刊经验,以及新的市场需求和刊物潜力,《儿童文学》杂志社在2008年7月由半月刊发展成了旬刊。
《儿童文学》旬刊以健康、纯净、清新的纯文学品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适应了当代少年的成长需求和文学欣赏趣味,构成了经典与时尚结合、主流与新锐相交,成人与少年互映的精品文学刊群。
《儿童文学》已成为我国儿童文学期刊中品质好、影响大的一份刊物,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与世界儿童文学对话的一个窗口。
2014年1月,《儿童文学》由旬刊变更为周刊,在精品、精短、精致、精彩上下功夫,尽力满足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精神需求和欣赏趣味,既能让孩子读到当前精彩的文学佳作,又能使孩子享受丰富多样的阅读趣味。
为了深度开发《儿童文学》的品牌资源,2009年在《儿童文学》杂志的基础上,中少总社成立了儿童文学出版中心,利用《儿童文学》的品牌优势、作者优势、编辑优势、市场优势,主打原创儿童文学图书的出版,形成“书刊互动”的良好态势。
到目前为止,共出版了100多位作家的原创中长篇图书300余部。
每本图书平均印数超过5万册,再版率百分之百,出现了多部“双效”图书。
与此同时还打造起了一个以中青年作家为主体的骨干作家群,既收获了书刊互动带来的良好效益,也为中少总社原创图书的持续出版储备了人才,有力地补充了中少原创文学图书的出版品种。
《儿童文学》杂志在中少总社的领导和部署下,在儿童文学出版中心的综合统筹下,积极谋求新媒体的生长空间,探索媒体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正在建立以期刊、图书、新媒体共同发展的全新出版格局,在保持期刊、图书这两大传统主业板块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力量投入新媒体和数字化建设,正在将之打造成一个新的效益增长点。
《儿童文学》的微信公众号,自2015年创办以来,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栏目板块,每天更新信息,聚拢了大量的人气,《儿童文学》公众号目前已经有20余万的粉丝。
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了《儿童文学》的声音,增进了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提升了品牌的传播度。
此外,《儿童文学》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业计划,根据粉丝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出电子图文产品、音频产品、视频产品,以及与书刊相关的各类衍生产品。
目前,《儿童文学》在期刊、图书、媒体创新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托举起发展新局面,同时正在进一步加强阅读教育服务,满足小读者和学校的刚性需求,将儿童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书刊产品和新媒体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
《儿童文学》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还是一个陪伴着我们成长的玩伴,一个指引我们的良师益友,很幸运能与它相遇。最后就希望《儿童文学》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