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城市地理特性,只要一到汛期,武汉中心城区积水情况就十分严峻。2020年武汉汛期内这一情况同样无可避免,降雨量比以往增加了两倍多,江滩水位高悬。让人意外的是这几年的海绵城市改造颇有成效,经过改造的东湖、汤逊湖片区的12个老旧小区无一渍水,下面一起来看看。
海绵城市EPC项目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第一个海绵小区改造项目共包括12个小区,截止目前学府佳园小区、康桥小区已基本完成,引得各小区居民十分常满意纷纷夸赞。
1.关南社区
目前小区内排水管道已全面翻修;
新建地下管道4600m;
还有6000m²透水铺装、7600m²植草砖停车位和9800m²下沉式绿地即将展开建设
2.学府佳园小区
目前已改造透水砖面积6300m²;
建设下沉式绿地1900m²;
新建管道2350m;
改造比例已完成98%。
3.康桥小区
已改造透水砖面积6500m²;
建设下沉式绿地400m²;
新建管道370m;
改造已经全面完成,小区的排水功能和整体品质得到改头换面地提升。
改造完成后,所有小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达到70%,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40%。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从不足1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3年一遇。
还有一批老旧小区也即将改造完成,包括:康桥小区、葛洲坝世纪花园小区、中建三局三公司住宅小区、光谷理想城、恒大华府小区、关南社区一二期、关南社区三期。 预计到今年12月,东湖、汤逊湖片区12个老旧小区海绵改造工作将全部完成。
城市公园变身“能吸水的海绵”,再强的暴雨酷暑都不怕。除了东湖、汤逊湖片区老旧小区“海绵化”,武汉还有很多区域也早早就享受到了海绵城市的福利。
1.太子水榭小区
太子水榭是四新片区最早的还建小区,因小区地势低洼,地面大量硬化,早期排水系统不完善,雨天渍水严重改造后,即使暴雨来袭,小区内积水也能很快消退。
2.倒口湖公园
“海绵化”改造前,倒口湖公园雨后常常渍水严重。改造后,许多居民自发走进公园,休闲散步、拍照留影。
3.钢城二中
以往大雨后钢城二中校园里都有不少积水,为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现在在教学楼一楼有3个几乎一人高的“花盆”,其实它们是个“微型蓄水池”,大雨来临时充当校园里的“小海绵”,最大化收集雨水。
4.武丰闸湿地公园
“海绵化”的武丰闸湿地公园很好地体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理念,净化了水环境,节约了水资源,还避免了城市渍水。
5.青山港
青山港有一段150米的“盲肠”曾经是黑臭水体,如今改造后,水环境显著提升,周边生态也好了起来。
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实际上是源头减排,将雨水就地存下来,慢点流走,并对初期雨水实施净化,减轻市政管网负担,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对应的是24.5毫米的日降水量。
海绵的建设更多的是让“小雨不湿鞋”,减缓内涝,有效消减面源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在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中冶南方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的各种技术手段,“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从海绵城市系统出发,标本兼顾、综合治理。
阳台灰水改造结合截流井、微地形塑造结合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结合植草沟、生态塘结合溢流管网,各类措施相互串联又各自独立,兼具针对性和系统性,使得海绵系统成“网”成“片”,能有效应对降雨,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
从各类海绵设施有机组合的“小海绵”,到湖泊调蓄、深隧排水等“大海绵”,许多运用海绵理论的工程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创造了福祉。
这些优秀的成果,既解决了城市水问题,又兼顾了功能性和景观性,这也是今后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向;同时,未来仅做到“不淹水”是不够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管理、建设部门、施工运维单位以及全民的广泛参与。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目前由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评审的中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共计30个,分别为2015年的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2016年的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