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被语文老师占了,一周两节体育课也没有,也许我国太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健康。9月以来教育部就规定春季和秋季第一学期月份是近视预防教育月,同时宣布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学校再也不能忽视体育运动的作用,下面来看消息。
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这意味着体育占中考、高考的权重或将提高。
全文如下:
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截取自这一段: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三)大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对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鼓励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全面建立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队伍,鼓励中学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校代表队。
(四)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
(五)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体系,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
(六)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七)加快体育高等院校建设,丰富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其在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智库作用。体育高等院校、有体育单独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加大培养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力度。建设体育职业学院,加强相关专业建设,遴选建设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中小学校青训教练员。
(八)在体育高等院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探索在专科、本科层次设置独立的足球、篮球、排球学院。
纵观全球,在国际社会上,无论是邻国日本,还是西方教育体系,都将体育运动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其中,西方的精英大学尤其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而专注于读书的Nerd(书呆子)在高校内并不受欢迎。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众多教育学者给出了警醒, “体育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和商业的成败,还是个人心智发展的基础”,这句出自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名言并非“空穴来风”。
在伊顿公学,学生们每周体育课的学习和训练的时间长达23小时,平均来算的话,每天运动时间超过4个小时。
英国私立学校学生每周平均运动时间长达5-6小时,而运动项目多达40种。
运动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及实践,日本可谓做到了极致。除了常规体育课外,日本的中小学还会每天布置一个小时的运动作业,必须完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