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植物之梗水蕨是什么?目前有在东湖落雁景区发现梗水蕨,其中研发表明,梗水蕨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目前前期还是有毒不能吃,目前设立保护植物设点在东湖落雁景区。
7月22日,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水生植物学者杨星宇,开讲了第二季自然通识课第四课《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极危)——粗梗水蕨在武汉》。目前,武汉学者已经在东湖落雁景区为粗梗水蕨建起首个迁地保护试验点。
一种“很有梗“的水草东湖以东,落雁景区临湖的一小片水域里,丛丛睡莲如油画,走进再看,依稀可见叶片呈“鹿角状”的植物,它正是粗梗水蕨。
上:普通水蕨 下:粗梗水蕨从这一眼可见的叶与梗面积比,不难看出,粗梗水蕨实如其名,就是比别的水蕨更有梗的水蕨。
粗梗水蕨——水蕨中的“爆梗王“粗梗水蕨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与无性繁殖(株芽繁殖等)。成熟的粗梗水蕨在孢子叶上会形成黄色的颗粒,这些颗粒就是它的孢子。
粗梗水蕨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可能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外来植物入侵、过度围垦等原因。
杨星宇在野外调查时发现粗梗水蕨2020年8月,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在本土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和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大规模成片生长的粗梗水蕨。其后一年,专家团队将采集来的野外种群及水体样本进行研究,人工繁育已成功,并在落雁景区建立了武汉首个粗梗水蕨迁地保护研究试验点,投放人工培育的幼苗眼下长势喜人。
在实验室里人工繁育的粗梗水蕨
他带领孩子们辨认粗梗水蕨,讲解它的生长习性11岁的潘佳玉是第一次见到粗梗水蕨,“我一直以为濒危是在全世界很难发现或者是只有一两个的物种,没想到这种看起来很普通的水草也是濒危植物。而且濒危植物相较于濒危动物而言,可能没那么可爱,没那么引人注目,但听老师讲过之后,发现它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表面上没有太大影响,人类看起来依旧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植物作为生态链的基础物种,一旦一种植物濒危或消失,可能会有一系列难以察觉的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生态链。
粗梗水蕨曾经也极为常见,但一不小心也成了濒危,“如果因为环境或人为影响导致一个物种的野外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消失,是非常危险的。
粗梗水蕨还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但它有一定毒性,贸然食用有风险,且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食用野生粗梗水蕨属违法行为,“只有做好研究保护之后,实现了稳定化、规模化的人工培养,才能对粗梗水蕨进行后续的食用及药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