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获评有两处地方,其中新洲区将军山是一处,蔡甸区嵩阳山又是一处,关于碳中和林基地将吸收碳排放量,下面了解下。
8月25日,在武汉市举行的2021年全国低碳日活动启动现场,新洲区将军山获批成为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这标志着“碳中和”将与新洲区市民的生活紧密链接,市民可通过在碳中和林基地造林护林来抵消碳排放指标。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零排放”。我国公布的目标是,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新洲区将军山碳中和林基地,基地土壤条件和交通可达性较好,适宜乔灌木生长,总面积达1000亩。据将军山碳中和林基地负责人介绍,将军山作为碳中和的载体和平台,将选择固碳能力强、宜栽易活、生态防护功能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型树种,用来营造碳中和林。
“将军山碳中和林基地以枫香、油茶、乌桕和木荷等树种为主,在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兼顾农民致富,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助推乡村振兴。依托多种造林方式,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新洲区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保护修护科科长胡立介绍。
据估算,此次揭牌的碳中和林基地,通过植树造林再次形成森林后,30年内平均每年可吸收1000吨左右的碳排放量。而一个成年人每年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0.33吨。照此计算,碳中和林平均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相当于3000个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
划定碳中和林,是武汉市在发挥森林碳汇作用的积极探索与尝试。未来,新洲区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寻找更多的地块用于营造碳中和林,通过植树造林,抵消单位和个人开展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城市生态作出贡献。
碳中和林基地分别是位于蔡甸区嵩阳山和新洲区将军山的碳中和林基地,土壤条件和交通可达性较好,适宜乔灌木生长,总面积达1112亩。
这两片林基地将作为碳中和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植树造林,抵消武汉单位和个人开展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护城市环境。
嵩阳山碳中和林基地
“武汉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有它背负的梦想和使命。”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陈双田介绍,武汉市将选择固碳能力强、宜栽易活、生态防护功能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型树种,比如乌桕、油茶、栾树、枫香、三角枫等,用来营造碳中和林。
据测算,这两片总面积为1112亩的碳中和林基地,通过植树造林再次形成森林后,30年内平均每年可吸收1000吨左右的碳排放量。而一个成年人每年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0.33公斤。照此计算,1112亩碳中和林平均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相当于3030个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
这也意味着,如果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在对活动时长、参与人数、使用车辆等进行科学的统计和换算后,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其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需要种植多少树木,才能在一定周期内抵消活动的碳排放量。然后,活动举办方可以组织人员,到碳中和林基地种植相应数量的树木,或支付种植这些树木的经费,由园林和林业部门组织实施。
“绿色植物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碳汇能力,成为国际公认的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公布的目标是,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据介绍,8月25日上午举办的低碳日主场活动为“零碳办会”,将按照《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对会议期间及参会人员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以在“武汉碳中和林”中植树造林的方式抵消会议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本次主场活动“碳中和”。
“划定碳中和林,是武汉市在发挥森林碳汇作用的积极尝试。”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武汉市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寻找更多的地块用于营造碳中和林,以此抵消活动的碳排放,实现活动的碳平衡。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以后的大型会议活动、户外活动、展览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或购买森林碳汇等方式进行“中和”,达到“零碳”的效果。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做好武汉市碳普惠顶层设计,形成涵盖企业降碳、市民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及林业碳汇项目生态价值等方面的碳普惠机制,打响武汉市绿色名片。
新洲区将军山碳中和林基地
普通市民亲自参与植树造林来抵消家庭的碳排放量
除此之外,普通市民家庭也可以根据家庭成员人数,以及使用家庭汽车、做饭、洗热水澡等活动,大致推算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亲自到碳中和林基地植树造林,或认养树木、当园林绿化志愿者等行动,来抵消家庭的碳排放量。
“未来,武汉市还将寻找更多合适的地块,作为碳中和林基地。”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陈双田说,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相关科普设施,让市民方便地了解碳中和科普知识,以及自己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的方式。
当然,仅靠碳中和林基地来助力碳中和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武汉市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一直在默默地帮助我们“固碳”。根据森林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结果,武汉市现有森林面积179万亩、森林蓄积量816万立方米。据专家测算,2009-2019年,武汉市森林碳储量增加了140余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