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是指一些城市利用独有的优势资源,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带动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目前,发展总部经济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武汉未来将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武汉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好处。
总部企业可直接带来所在地区产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研发和制造基地的形成还能为地区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总部经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落户,可使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得以迅速激活,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以泰康在线为例,在落户武汉前,其在汉业务只是做简单的保险产品到跟保险产品相配套的健康服务,比如挂号、远程问诊。总部落户武汉后,加速布局医院、养老社区、产业园等大健康产业生态,与武汉市政府一同设立的大健康产业基金,吸引了九州通、元明资本、微医等企业的共同参与,落户四年就创造了近70亿的保费收入。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因为总部经济的带动,武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得以快速推进。在东湖高新区,依托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集群正在集聚。
在黄陂区,在天河机场和航空企业总部的带动下,一座涵盖航空、金融、商业、培训等产业及功能的航空新城正加速成型。
在江岸区,6.8公里的建设大道上聚集的27家金融业区域性总部,正蓬勃生长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高端金融产业带。
一般而言,总部经济所需的关键生产要素——劳动力要实现本土化,即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这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并通过学习培训、技术推广等方式,培养熟练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技术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还将推动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促使总部所在地的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比如,位于武汉光谷的新发展国际中心,已经聚集了5家世界500强企业、6家主板上市公司、10家独角兽企业,入驻六成是第二总部科技企业,成为武汉科技总部和新产业经济中心的地标建筑。运行不到一年,入驻率已经达到九成,其中,60%是互联网企业总部及第二总部,联想、找钢网等研发总部和交付总部都设在这座楼里。而在光谷,过去两年时间,已经新增超过70家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创造了数上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总部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快速升级,武汉正在释放超强“引力波”,吸引优质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高效集聚。伴随着落户的总部日益增多,武汉留住人才的势头越来越好。武汉今年前7个月,全市新留汉大学生人数为17.89万人,呈现逐月增长态势。同时,2021年武汉32.7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2.1%意向留鄂留汉。下半年,随着大量毕业生集中入职,武汉的人才吸引力将会凸显出来,预计全年留汉大学生数量可达35万人以上,这明显好于预期。
总部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流动量大、市场交易量大等共性,这类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税收数额不菲。此外,总部企业一经落户,固定资产的天然弱流动性决定了此类税源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早在2003年,武汉115户总部企业缴纳生产税净额117亿元,占比十分可观。2011年,仅武昌区的总部企业就实现国税收入6.57亿元,占武昌区国税收入总量的29%。
未来5年,武汉总部经济要完成“两大目标”,一是全市总部企业要“上规模”,数量突破400家,总部企业税收占全市企业税收总额比重达25%左右;二是总部企业要“提质量”,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大型中央企业在汉设立总部数量突破100家。
总部企业可从4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消费总量:企业职工的个人生活消费总量,企业集体新增的消费总量,研发和制造基地形成或入驻而新增的社会公共消费总量,总部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及其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的区域消费量的提升。
总部企业落户武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增加品质化消费供给能力,还能不断优化国际消费环境,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有效激发消费活力,全面提升消费集聚和实现能力、消费配置和带动能力、消费创新和引领能力。
武汉正在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前三季度,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7.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随着更大体量、更高级别的总部加速落户武汉,必将助力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速。
同时,对于总部企业来说,武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奖补政策、税收优惠、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支持,不仅有利于总部企业长远发展,也可以直接在当下分享红利。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招商引资是武汉经济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武汉拼搏赶超,全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名企总部纷纷来汉扎营,总部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一座全新的“总部之城”正在武汉强势崛起。
作者:张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