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在长江经济带中承担着怎样的作用?发展城市圈经济,对于武汉和周边城市来说,其实是必然趋势。有专家认为,今后武汉城市圈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经济全球化大融合背景下,现代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则依托于城市经济、城市圈经济。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不言而喻,武汉城市圈已成为全局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步。
2021年3月,机遇再次来临,武汉城市圈发展被正式写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以武汉为中心,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城市组团之一,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以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二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三分之二的地区生产总值。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这三大流域型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三极。其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南昌大都市圈构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抓好了武汉城市圈,就把中间这一极带活了,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就挺起来了。长三角是“龙头”,武汉城市圈所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龙腰”,成渝城市群是“龙尾”,这样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就可以腾飞了。
奔腾长江浩荡而下,流经英雄武汉和它的朋友圈,滋养着这个拔节生长的城市圈。如今,九城拉了个强核壮群,硬核出圈,共绘美好蓝图。
在这个城市群里,英雄武汉是当仁不让的“龙头”,凭借硬核实力,领唱领舞,让8位群友心服口服,纷纷紧跟其后,追随发展。
黄石、鄂州、黄冈,是老大哥的“左膀右臂”。
孝感、咸宁,扼南北两大门户,孝感成为武汉的“新外延”,咸宁则是武汉的“后花园”。
仙桃、天门、潜江三只“小老虎”,则致力打造湖北的“昆山”。
这个硬核群汇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成为了推动湖北全省、中部全域崛起的关键推力。
范围广、能级高、体量大,也让武汉城市圈坐稳了中部第一的宝座。
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都市圈体量高达2.76万亿,同期长株潭不过1.68万亿,武汉城市圈的体量和面积均是长株潭的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与已获批的南京、福州、成都都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体量更大、面积更大。2020年,武汉城市圈的第二产业增加值首破万亿大关,位列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第一位;武汉城市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7500家,在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中,排名第一,领先第二名约900家。
在遭受疫情严重冲击下,武汉城市圈取得这一成绩,更具“含金量”和说服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英雄湖北疫后重振、浴火重生,截止今年9月,武汉城市圈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8467家,领先优势扩大到1500家。
今年以来,已有三个城市的都市圈相继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在这个城市圈赛道的时代,武汉城市圈提振加速迫在眉睫。
近代以来,被冠以“大”的城市,唯有大上海和大武汉。彼时,大武汉实为“内河第一大港”。仅是三镇之一的汉口,对外贸易总额就高居全国第二位。
如今,湖北要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关键在武汉、在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也应当成为构建重要节点、战略链接的重要支撑。湖北要担起“建成支点”的功能和重任,武汉城市圈就必须整合集聚周边乃至全国全球资源要素,助力中部崛起。
做强做大武汉“龙头”产业,带动辐射城市圈发展,既要看武汉一家“领唱领舞”,还要看武汉城市圈其他九家“合唱共舞”。既要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及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产业,是经济竞争的“基石”,是实体经济的“底座”。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和新中国老工业基地,武汉城市圈产业底蕴和工业基础尤其深厚。
以“光芯屏端网”为例,它是湖北省重要产业集群。其中“屏”产业上,京东方、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等三大显示面板巨头皆布局武汉,50多家上下游企业在光谷投资千亿元。同时,在鄂州、仙桃、潜江、荆门等省内多地均有产业链布局。
又如,天门市对接武汉“芯”产业,引进芯创电子产业园,建设芯片封装测试基地,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引进培育规模以上生物企业51家,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如今,在武汉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全面提档升级的带动下,9城汽车、光电子、芯片、显示面板、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武汉城市圈工业底盘不断夯实,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2020年,武汉城市圈规上工业企业达7596家,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约2.4万亿元,占湖北工业比重近六成。截至今年9月底,武汉城市圈规上工业企业已攀升至8467家,增加了871家。
如今,武汉以“一束光”起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光芯屏端网”成为武汉城市圈合力托举的三大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之一。仅在光谷,就聚集了光电子信息企业千余家,企业年总收入近六千亿元。
后发优势惊人的还有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2020年在武汉市的产业规模已达4000亿元。作为武汉城市圈生物产业的“发动机”,光谷生物城在全省的“飞地”园区已达16个,并与天门、仙桃、黄石、黄冈4个“圈友”共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地方产业园。
3日,武汉城市圈住房公积金同城化发展联络办公室官宣,武汉城市圈公积金互认互贷,为城市圈广大职工带来巨大利好。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破题开篇,成效显著。“九城即一城”正在逐步形成。城市抱团成圈,实现要素高度聚集、互相联动促进的发展,已是必然趋势。
武汉城市圈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应找准各城市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合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错位发展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有各自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其分工布局应差异化。
黄冈市发布首部产业地图,确定以“863”为主导的产业框架体系,打造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8个支柱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等6个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生物育种、氢能与储能等3个未来产业。其中,梳理融入同城化发展的重点项目59个,计划分3年完成。
鄂州,得益于“光谷东扩”和花湖机场的落地,今年鲜明提出,打造综合国际物流枢纽新城,瞄准“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做配套。
孝感,将“一体化”发展升级为“同城化”发展,更加精准全面对接武汉城市圈规划,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新高地。
黄石,传统老工业基地,发展动能悄然转换,从钢铁水泥到“芯屏端网”,打好临空临港临光谷牌,主动承接武汉配套产业,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协作发展。
咸宁,以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绝缘材料为主攻方向,锁定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发力。
九城同心,瞄准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汉都市圈以产业协同为纽带,明特色、扬优势、补短板,协同发展、差异化布局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成为引领中部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
数字是最好的注脚。以武汉城市圈为引领的湖北,疫后重振加速度,经济重回主赛道,频频引世界瞩目。今年前三季度,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八,同比增长18.7%,排名全国第一;武汉排名攀升至全国第九,增速高达18%,位居全国城市增速首位。而武汉城市圈以不到湖北1/3的面积,聚集省内一半以上常住人口,创造全省60.3%的GDP,贡献59.3%的规上工业增加值。
众所周知,衡量城市集群发展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是高质量和一体化,而同城化则是一体化的高级阶段。“9城即一城”,正是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一个美好目标。
经过多年发展,武汉城市圈在综合实力、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上的提升有目共睹。在武汉城市圈,大中小城市间产业垂直分工,同等规模城市间产业水平分工,“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格局初步形成。
未来,武汉城市圈还将积极探索园区共建,推动产业承接、企业配套、市场融入、技术引进、资本融通等,强化资源链接,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探索“园外园”“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等领域招商,促进双方毗邻地区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武汉城市圈招商领域重点集中在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乘数效应,促进湖北“城群”经济深度融合驾势腾飞。
目前城市圈其他城市均在为全方位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和延伸配套做好准备。各地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活动共办、平台共建,在武汉龙头带动下引入更多产业资源,推进协同发展。
九城同心,地相近、人相亲、情相连。竞相发展,各美其美;优势互补、美美与共。“便捷、创新、开放、共享、绿色、活力”现代化城市圈已跃然眼前,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支点、全国重要增长极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携手共进,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
作者: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