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5日元宵节,又到了玩花灯的时候,最近有个说法是古代元宵节就是现在的情人节,相对来说古代元宵确实也是玩出游玩约会的好日子,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研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说法称,元宵节还是中国古代版的“情人节”。元宵节的热闹,给了深闺女子晚上出游的机会。她们可以到街市观赏花灯,尽兴游玩,别人也不会多加苛责。
在古代,元宵节曾有类似“狂欢节”的功能,可能给年轻男女提供了相会的机会,某些方志中也有过“奔者不禁”之类的记载。但从主要习俗上讲,它与“情人节”关系不大。
其实,除了元宵节外,也有观点认为,七夕节或上巳节是古代的情人节。
安德明分析,关于七夕节,就民俗活动而言,过去也基本上没有“情人节”的意涵,更没有这样明确的叫法,“它又叫做乞巧节、女儿节等等,女孩们在这天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不过,在七夕的相关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人们今天把七夕说成是古代情人节,提供了重要基础,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他说。
另外,还有人提到,上巳节可以算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男女可以在此时相会,表达爱慕之情。
对此,曾有学者指出,总的来说,古代上巳节应该是一个人们到水边祓禊、辟邪的日子,希望洗掉一年的晦气,拥有洁净的新一年。从这点来看,它不能简单认定为古代“情人节”。
“春天来临,大家结伴去水边沐浴,有祈福之意。此后又增加了郊外游春等习俗,也许会给人们提供见面机会,但这不是节日主要的功能。说上巳节是情人节有些牵强。”安德明表示。
安德明认为,从民俗学角度来看,很多传统节日的功能或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发现一个特定节日的某些功能可以被发掘和拓展,或者说,某些功能在当下得到了公众认可,对这种文化创造现象,也不妨给它一些更宽容的空间。
“民俗学中有一组重要概念,就是‘传承’和‘变异’。比如某个节日,它的文化内核在形成后相对稳定,会被持续地传承下去。但在具体习俗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上,可能会随着人们需要的改变,不断发展、调适,得到再创造。这就是文化的活力所在。”安德明称。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