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上学时,都有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网传,桃花源记有一段恐怖记载被删除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桃花源记》全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现实生活的不满,为何会被解读出恐怖之意呢?
实际上,《桃花源记》并没有被删减,大家在课本上学到的就是全文。
1、打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时候,两岸都是桃花,桃木在古代是被当作辟邪的工具(桃木剑)。后来沿着溪水走进的时候,一开始路口窄,后面越走越宽,我们都知道古代陵墓建筑,为了防止盗墓人,入口很窄,被封死,后面进去以后才是巨大的陵墓。
2、村里不知道出现汉朝,便是秦朝以前的人,秦朝的人在此隐居,几百年的时间繁衍,若是家族搬过来繁衍生息的话,现代研究近亲结婚多残疾,桃花源记的人并没有受到这个影响,男女老少身体安康,鹤发童颜。
3、打渔人出来之后,便让太守去找,打渔人沿途做了记号,怎么就是没找到?猜测原因有二:一是桃花源里面住的是世外高人,懂五行,通八卦,打渔人误入阵眼,等打渔人走了之后,阵眼随之变换。二是打渔人遇见的村民和桃花源是一个灵异事件,桃林在古代本就是辟邪之物,再加上洞口由窄变宽,里面甚至能生活一个村子的人,本来就不符合常理。
4、作者陶渊明在最后加了一句话,本意是劝诫世人不要去寻找桃花源,问题来了,刘子骥本就是去了一趟桃林,最后回来便死了,古代寿命不长都理解,但巧合就在于,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之后便病死了,这样给桃花源蒙上了更神秘的面纱。
5、据考证,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刘子骥是如何得知桃花源?而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灵感从何而来?我想这些仔细推敲起来细思极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